影碟失利的原因
发布日期:2015-09-09浏览:1885
1980年初期,影碟的开发在技术上来看,已臻成熟。与录像机比较,无论是声音或影像的品质、使用的方便程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消费市场上,却在两方面失利。
一、时机:
影碟系统虽然在1980年初期达到了大众化的要求,品质高、价格合理,但是卡式录像机已经抢先一步,在市场上立足。
二、影碟系统:
在声音和画面效果上,虽然优于卡式录像机,却有一点不及之处,观众无法利用影碟自己录制电视节目,所有的影碟都必须在工厂制作。
在功能上差了一着,在市场上失去先机,而价格上和软件上(预录的影碟内容)又无法出奇制胜,影碟一开始便遭到艰苦的局面。
在1980年初期,投入影碟市场的电子企业,除了美国无线电公司、日本胜利、菲利浦与MCA这些先驱之外,还有新力、先锋、国际商用机器、松下等等,一时之间,群雄并起。其中最积极的是美国无线电公司,不但大笔投资开发软件硬件,并且展开了一连串的促销攻势。
不幸的是,市场的反应并不热烈。美国无线电公司在产品推出两年之后(1983年),被迫将其"接触型"的影碟系统的售价由500美元降到295美元,却仍然未能挽回颓势。目前影碟市场上,还剩下"高影视密度"机型与镭射系统力拼,其他机型已先后遭到淘汰的命运。但就是如此,影碟的命运仍然难以乐观。
1984年,美国地区卖出了22.5万余台影碟机,但是同时期卖出的录像机总数超过七百万台。同年4月,美国无线电公司在投下两亿美元(也有资料显示不超过2.8亿元)的资本之后,终于放弃努力,宣布退出影碟的市场,剩下先锋公司继续为它的镭射影碟系统奋斗。
一、时机:
影碟系统虽然在1980年初期达到了大众化的要求,品质高、价格合理,但是卡式录像机已经抢先一步,在市场上立足。
二、影碟系统:
在声音和画面效果上,虽然优于卡式录像机,却有一点不及之处,观众无法利用影碟自己录制电视节目,所有的影碟都必须在工厂制作。
在功能上差了一着,在市场上失去先机,而价格上和软件上(预录的影碟内容)又无法出奇制胜,影碟一开始便遭到艰苦的局面。
在1980年初期,投入影碟市场的电子企业,除了美国无线电公司、日本胜利、菲利浦与MCA这些先驱之外,还有新力、先锋、国际商用机器、松下等等,一时之间,群雄并起。其中最积极的是美国无线电公司,不但大笔投资开发软件硬件,并且展开了一连串的促销攻势。
不幸的是,市场的反应并不热烈。美国无线电公司在产品推出两年之后(1983年),被迫将其"接触型"的影碟系统的售价由500美元降到295美元,却仍然未能挽回颓势。目前影碟市场上,还剩下"高影视密度"机型与镭射系统力拼,其他机型已先后遭到淘汰的命运。但就是如此,影碟的命运仍然难以乐观。
1984年,美国地区卖出了22.5万余台影碟机,但是同时期卖出的录像机总数超过七百万台。同年4月,美国无线电公司在投下两亿美元(也有资料显示不超过2.8亿元)的资本之后,终于放弃努力,宣布退出影碟的市场,剩下先锋公司继续为它的镭射影碟系统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