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制造业的十大困局
发布日期:2015-07-31浏览:1784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已过 ,制造业的冬天伴随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后危机时代已悄然来临。今年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窘况较之2008年寒意更甚,国内各地中小企业倒闭潮纷纷涌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走到了十字关口,可谓是内忧外患、形式十分严峻。笔者多年从事制造业管理咨询工作,对制造业的发展尤为关注,就目前之现象,作了一些分析与总结——制造业的十大困局!
先从外部环境说起,中国的制造业面临五大外患:
一、从蜂拥投资到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经济规律使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的闸门洞开,中国本土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地方政府的“超国民待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较低,外资汹涌而入。如今随着中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制造业开始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的产业转移,在国际层面上是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等地区转移;在国家层面上是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产业转移的压力更是巨大,广东省2009年提出的“双转移”是产业转移在区域上的表现。产业转移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成本等挑战很大,但不管企业家愿意与否,产业转移的步伐早已开始。
二、从成本优势到微利时代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很低,政府有很多的优惠政策等。当时制造业的成本低,利润空间较大,“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价格优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 这种优势持续到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期已过,真正地进入了微利时代。“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含量很低,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的优势行将消失。现在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普遍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中小制造业苦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三、由粗放式生产到产业升级
中国的民营企业很多都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粗放式的生产和管理是其原始基因。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然要求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在我看来,产业升级的核心是管理升级,即在管理上通过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产业链的上游进军,真正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四、由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市场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属于卖方市场。现在出现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连续几年来投资的过快增长,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合理。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四万亿的“天量投资”无疑是给中国疲软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虽然短期内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却导致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现在中国的房地产、钢材以及很多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已是有目共睹。甚至在高铁、太阳能,生物科技等所谓的新兴行业也因为疯狂投资、不重视技术研发等原因而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五、由发达经济到新兴经济
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也称“金砖四国”。 第二梯队包括墨西哥、韩国、南非、波兰、土耳其、埃及等“新钻”国家。在世界经济动荡的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很大。什么是新兴经济呢?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我所理解的新兴经济一定是代表历史发展潮流的,是绿色环保的,与信息化、高科技化等紧密相连的。在中国民营企业生存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关于政府会不会救市的争论甚嚣尘上。在我看来,如果政府救市的的话,它也一定会救值得救的企业。哪些是值得救的企业?一定是新兴经济式的企业。
除了上面说到的五大外患,中国制造业还面临更加严重的五大内忧:
一、成本高涨
制造业的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无论是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等,都提高了很多,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些对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的冲击非常大,中国制造业同时受到成本高涨和内需乏力的双重挤压,很多企业的生存现状堪忧。
二、售价不涨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工厂几乎没有产品研发,有的只是急功近利的山寨。并且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多表现为打“价格战”的低级层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几乎成了“廉价”的代名词,产品售价上涨乏力。
三、招工困难
中国的制造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曾经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场”贡献巨大,最近几年招工困难已成为制造业的常态。90年代中国工厂招工启事前人满为患,在工厂前大量工人排起长龙应聘的景象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人才,就谈不上企业的发展。同时,人力成本的上升更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成本。
四、专业化程度低
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的专业性包括管理者的专业性、人才的专业性、技术的专业性、产品的专业性等。现阶段中国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仍然较低,核心技术掌握在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产品山寨横行,很多专家人才也热衷于“复制”。在一定要概率的情况,中小企业几乎无技术可言,而且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实现自我突破。中国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只能停留在低级水平。
五、管理落后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企业向管理要效益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是,现在的企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和时代的步伐。现在中国企业专业的管理层人才少之又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营企业改制、外资企业和土生土长的管理者。九十年代的国营企业改制诞生了很多企业家老板,他们血液里流淌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管理方式陈旧。这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以及企业发展的初期效率很高,但在改革开放到今天以及随着企业的逐步做大,已很难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外资企业培养出的管理人才更多充当着执行者的角色。因为外资的高层管理者基本上都是外国人,他们在中国的战略和发展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在大陆培养的是中基层的管理者。中基层管理者主要做的是执行,执行着别人设计好的模式。而执行需要的是服从,而不是创造。土生土长的管理者因为缺少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自身的管理水平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时代的要求。如今管理落后成为制约很多企业发展的“瓶颈”,从根本上讲是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内忧外患,面临着十大困局。现在已是危机重重,国内各地倒闭潮涌现。温州和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从某种程度说是中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风向标。然而,今年东莞的民营企业最先出现倒闭潮,如今大多仍在风雨中飘摇;温州部份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家的跑路潮远未结束。笔者观察到,东莞工业区的很多企业由大变小,由小到无 ;很多企业从闹市搬到郊区,又到农村甚至消失;
而今环境是恶劣的,市场经济,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最先消失的一定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他们因为没有在暴风雨来临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正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制造型企业进行管理升级。【广州正睿企业管理研究所】http://zrtg-group.com
先从外部环境说起,中国的制造业面临五大外患:
一、从蜂拥投资到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经济规律使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的闸门洞开,中国本土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地方政府的“超国民待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较低,外资汹涌而入。如今随着中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制造业开始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的产业转移,在国际层面上是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等地区转移;在国家层面上是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产业转移的压力更是巨大,广东省2009年提出的“双转移”是产业转移在区域上的表现。产业转移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成本等挑战很大,但不管企业家愿意与否,产业转移的步伐早已开始。
二、从成本优势到微利时代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很低,政府有很多的优惠政策等。当时制造业的成本低,利润空间较大,“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价格优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 这种优势持续到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期已过,真正地进入了微利时代。“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含量很低,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的优势行将消失。现在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普遍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中小制造业苦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三、由粗放式生产到产业升级
中国的民营企业很多都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粗放式的生产和管理是其原始基因。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然要求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在我看来,产业升级的核心是管理升级,即在管理上通过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产业链的上游进军,真正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四、由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市场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属于卖方市场。现在出现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连续几年来投资的过快增长,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合理。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四万亿的“天量投资”无疑是给中国疲软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虽然短期内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却导致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现在中国的房地产、钢材以及很多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已是有目共睹。甚至在高铁、太阳能,生物科技等所谓的新兴行业也因为疯狂投资、不重视技术研发等原因而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五、由发达经济到新兴经济
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也称“金砖四国”。 第二梯队包括墨西哥、韩国、南非、波兰、土耳其、埃及等“新钻”国家。在世界经济动荡的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很大。什么是新兴经济呢?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我所理解的新兴经济一定是代表历史发展潮流的,是绿色环保的,与信息化、高科技化等紧密相连的。在中国民营企业生存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关于政府会不会救市的争论甚嚣尘上。在我看来,如果政府救市的的话,它也一定会救值得救的企业。哪些是值得救的企业?一定是新兴经济式的企业。
除了上面说到的五大外患,中国制造业还面临更加严重的五大内忧:
一、成本高涨
制造业的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无论是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等,都提高了很多,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些对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的冲击非常大,中国制造业同时受到成本高涨和内需乏力的双重挤压,很多企业的生存现状堪忧。
二、售价不涨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工厂几乎没有产品研发,有的只是急功近利的山寨。并且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多表现为打“价格战”的低级层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几乎成了“廉价”的代名词,产品售价上涨乏力。
三、招工困难
中国的制造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曾经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场”贡献巨大,最近几年招工困难已成为制造业的常态。90年代中国工厂招工启事前人满为患,在工厂前大量工人排起长龙应聘的景象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人才,就谈不上企业的发展。同时,人力成本的上升更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成本。
四、专业化程度低
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的专业性包括管理者的专业性、人才的专业性、技术的专业性、产品的专业性等。现阶段中国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仍然较低,核心技术掌握在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产品山寨横行,很多专家人才也热衷于“复制”。在一定要概率的情况,中小企业几乎无技术可言,而且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实现自我突破。中国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只能停留在低级水平。
五、管理落后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企业向管理要效益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是,现在的企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和时代的步伐。现在中国企业专业的管理层人才少之又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营企业改制、外资企业和土生土长的管理者。九十年代的国营企业改制诞生了很多企业家老板,他们血液里流淌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管理方式陈旧。这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以及企业发展的初期效率很高,但在改革开放到今天以及随着企业的逐步做大,已很难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外资企业培养出的管理人才更多充当着执行者的角色。因为外资的高层管理者基本上都是外国人,他们在中国的战略和发展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在大陆培养的是中基层的管理者。中基层管理者主要做的是执行,执行着别人设计好的模式。而执行需要的是服从,而不是创造。土生土长的管理者因为缺少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自身的管理水平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时代的要求。如今管理落后成为制约很多企业发展的“瓶颈”,从根本上讲是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内忧外患,面临着十大困局。现在已是危机重重,国内各地倒闭潮涌现。温州和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从某种程度说是中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风向标。然而,今年东莞的民营企业最先出现倒闭潮,如今大多仍在风雨中飘摇;温州部份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家的跑路潮远未结束。笔者观察到,东莞工业区的很多企业由大变小,由小到无 ;很多企业从闹市搬到郊区,又到农村甚至消失;
而今环境是恶劣的,市场经济,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最先消失的一定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他们因为没有在暴风雨来临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正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制造型企业进行管理升级。【广州正睿企业管理研究所】http://zrtg-group.com